正宗龙井 西湖龙井茶的来历

 特色小吃培训班   2021-07-21 22:13   1,478 views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正宗龙井 正宗西湖龙井,龙井茶的来历 龙井茶之由来。龙井茶与乾隆皇帝,龙井茶与名人虞集。

正宗龙井:正宗西湖龙井

西湖龙井,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,茶叶为扁形,叶细嫩,条形整齐,宽度一致,为绿黄色,手感光滑,一芽一叶或二叶;芽长于叶,一般长3厘米以下,芽叶均匀成朵,不带夹蒂、碎片,小巧玲珑。正宗的西湖龙井产于狮峰、龙井、云栖、虎跑、梅家坞五个地方。龙井茶味道清香,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,夹蒂较多,手感不光滑。

龙井茶的来历:龙井茶之由来

西湖产茶始见于唐代湖州人陆羽所作《茶经》,龙井茶约闻名于元明年间,有明代诗人高应冕《龙井试茶》为凭,诗云:天风吹醉客,乘兴过山家,云泛龙沙水,春分石上花。茶新香更细,鼎小煮尤佳,若不烹松火,疑餐一片霞。

龙井茶最初起源于寺庙,其种、采、抄、品都有一番讲究。

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,晴能受到充分日照、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。春采、夏锄、秋剪、冬肥,一点都耽误不得,不然的话,人误茶一季,茶误人一年。龙井附近茶农一年柴米油盐的开销就靠一季春茶,除了春茶,另外夏秋两季的茶,当地人都把它视作柴草。春茶共分四挡,清明前开始采头春茶,称“明前茶”,其茶嫩芽初迸,如同莲心,就称之为“莲心”,这是珍品中的绝品。制作“莲心”,一般要四斤以上的青叶(当地人称“草子”)才能抄制一斤干茶,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,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。谷雨前采二春茶,又称“雨前茶”,这时茶的芽柄已发一叶,其形似旗,茶芽捎长,其形如枪,故又称之为“旗枪”。立夏之前采三春茶,这时茶芽旁一有附叶两瓣,形似雀舌,所以也以“雀舌”相称。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,这时茶已成片,并附带有茶梗,所以茶农也称之为“梗片”,这种茶过去是茶农后代练技术用的。

制作绿茶一般都有采、晾、揉、抄、装这几道工艺,而龙井茶却有自己的讲究。首先是采摘茶叶不能掐,可能用拔更恰当一点,据说原先进贡皇上的茶叶,是茶乡姑娘用双唇采下来的,而掐下来的茶叶,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都去不掉;其次是晾,所谓晾就是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得在阴凉处堆放上大半天,大约相当于机械加工的退火,也就是通过堆晾,褪掉茶叶里残余的大部分刚性;揉也叫揉捻,是通过外力将茶叶的内部结构揉捻成人们希望的形状,但龙井茶的制作却在文火铁锅的条件下,把揉和抄两道工艺合二为一了。龙井茶的形状要求青叶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刚性,以便茶叶成型后还能看到部分青叶的原状,因此就将揉捻工艺弱化了,即将抄分解成抄--晾--抄--晾--抄的过程,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。在完成了几近繁琐的制作过程之后,扁平、光滑、翠绿、整齐就成了龙井茶的经典造型。

说起品茶就复杂了,光茶水、茶具、茶汤、茶式、茶人、茶境就说不胜说。简而言之吧,人间至味是清淡,明前茶最好用100度以下90度以上的水冲泡,杯子最好用透明玻璃杯,先倒水,后放茶叶,待茶叶充分舒展并沉入杯底后,就可以品尝了。其过程一是看,看茶叶泡前和泡后的形状是否符合茶形的规范;二是闻,闻茶叶泡前泡后的清香,以没有烟火气为上;三是品,一口茶分三次咽下,其中第三次最好漱口后再咽,以清气上升,唇齿留香为佳。

龙井茶历来以“狮、龙、云、虎”为上品,狮为狮峰;龙为龙井;云为云栖;虎为虎跑。此四处凡采用手工制作的龙井茶定名为西湖龙井;出此范围且在杭州辖区之内所产的龙井茶,定名为杭州龙井;超越杭州且在浙江省范围内所产的龙井茶,定名为浙江龙井;同理,浙江以外地区,凡采用龙井茶制作工艺且茶形扁平的都可定冠为龙井茶,比如四川龙井,江苏龙井等等。

据说当年《昭明文选》的昭明太子就是隐居在天目山腰的太子庵里,外靠山泉水洗眸,内服茶汤疗目,治愈了眼疾。如此看来,长饮青茶有清火明目的效果,但愿天下人都能常饮青茶,祝愿天下人都有一双明明亮的眼睛。

龙井茶与乾隆皇帝

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1711-1799年),雍正十三年(1735年即皇帝位,改号乾隆。乾隆是清代一位有作为的君主,他多次南巡,有四次到西湖茶区,并为龙井茶作了四首诗。

公元1751年,即乾隆十六年,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,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,作了《观采茶作歌》诗,诗中的炒茶的"火功"作了很详细的描述,其中"火前嫩,火后老,惟有骑火品最好"、"地炉文火徐徐添,乾釜柔风旋旋炒,慢炒细焙有次第,辛苦工夫殊不少"。几句,十分贴切准确。到了公元1757年(乾隆二十二年),乾隆第二次来到杭州,他到了云栖,又作《观采茶作歌》诗一首,对茶农的艰辛有较多的关注。诗中吟到:前日采茶我不喜,率缘供览官经理。今日采茶我爱观,关民生计勤自然……

雨前价贵雨后贱,民艰触目陈鸣镳。由来贵诚不贵伪,嗟我老幼赴时意。敝衣粝食曾不敷,龙团凤饼真无味。五年以后,即乾隆二十七年(公元1762年),乾隆第三次南巡,这次来到了龙井,品尝了龙井泉水烹煎的龙井茶后,欣然成诗一首,名为《坐龙井上烹茶偶成》,诗曰:龙井新茶龙井泉,一家风味称烹煎。寸芽出自烂石上,时节焙成谷雨前。何必凤团夸御茗,聊因雀舌润心莲。呼之欲出辨才在,笑我依然文字禅。品尝龙井之茶后,乾隆意犹未尽,时隔三年,即第四次南巡时,他又来到龙井,再次品饮香茗,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诗作《再游龙井》。

另外,相传乾隆在品饮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的龙井茶后,对其香醇的滋味赞不绝口,因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"御茶,这一遗地至今尚存,已作为一个着名的旅游景点。乾隆皇帝还善于品水,他有一个特制的银斗,用以量取全国名泉的轻重,以此来评定优劣。乾隆年高退位后,对茶更是钟爱,他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"焙茶坞",用以品鉴茶水。他饮茶养身,享年88岁,是历代帝王中的高寿者。

龙井茶与名人虞集

虞集(1272--1348年),字伯生,祖籍仁寿(今属四川),侨居于江西临川。虞集是元代延佑、至顺间,即公元1314—1333年间最负盛名的文学家。

虞集是最早用诗歌来吟颂龙井茶的人。杭州产茶,唐代陆羽《茶经》只记钱塘生天竺、灵隐二寺;宋代吴自牧《梦梁录》也只记“宝云茶”、“香林茶”和“白云茶”。

虞集在《游龙井》诗中对“龙井茶”及其环境作了这样的描述:……徘徊龙井上,云气起晴昼。入门避沾洒,脱屐乱苔甃。阳岗扣云石,阴房绝遗构。澄公爱客至,取水挹幽窦。坐我卜中,余香不闻嗅。但见瓢中清,翠影落群岫。烹煎黄金芽,不取谷雨后。同来二三子,三咽不忍嗽……”

虞集的诗,第一次对龙井茶的采摘时间、品质特点和文人品饮情态都作了生动的描绘,此后,明清两代,龙井茶名声越来越响。如明代田艺蘅在《煮泉小品》中记到:“今武林诸龙泓入品,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……其他产茶,为南北山绝品……宝云、香林、白云诸茶,皆未若龙泓之清馥隽永也”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iaochi234.com/26823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特色小吃培训班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